大巴黎都有谁,大巴黎都有谁去过

大巴黎都有谁,大巴黎都有谁去过

一战,巴黎和会的三巨头他们的外号是怎么来的?

巴黎和会,它为二战的爆发开启了大幕、也为法国的覆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!

参加巴黎和会的三巨头:法国总理、英国首相、美国总统,各自有各自的绝活!各有各的精彩表演!

法国总理乔治.克里孟梭坚决要求肢解德国、采用最严厉的手段打击德国,确保法国不再被德国侵略——他坚持法国利益优先原则、不退步、不妥协,必须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!以至于人们给他起了‘’老虎‘’的外号;

英国首相劳合.乔治,这个家伙矮小精明、善于算计,他对于法国的政治企图非常反感:他希望欧洲保持势力均衡而不是法国独大!所以,他与美国总统配合的天衣无缝,反对过度削弱德国、反对法国称霸欧洲——他自己靠的是‘’绞死德国‘’的竞选口号上台的,因此,得益于他的狡猾政策,他被称为‘’狐狸‘’首相;

美国总统托马斯.伍德罗.威尔逊,他是固执己见的家伙、民主党人,他也曾是教授和普林斯敦大学校长。1918年1月,他提出了“十四点”和平原则,自诩世界领袖——他亲自参加巴黎参加和会,在会议上,巧舌如簧说服协约国打造出他所倡导的“公正和平”:反正也是牺牲欧洲、亚洲国家的利益!他反对过多削弱德国,坚持利用德国来同英法相抗衡。由此得了‘’百灵鸟‘’的外号;

1919年1月18日,32个国家的代表云集巴黎凡尔赛宫,他们将瓜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果实。由于战败国和中立国均无资格列席,所以这次会议也被称为胜利者的角逐。几乎每个与会代表都心怀憧憬的进场,可惜大多数人最终会愤然离场。

愤然离场的代表不止有被连续出卖的中国外交官陆征祥(甚至拒绝签字),还包括初期掌控会议五大国中的意大利和日本代表,意大利总理维托里奥•伊曼纽尔没拿到想拿的领土,被迫下台,鬼子代表西园寺公望没拿到德国在山东的全部利益,也退出了会议。

于是会议就只剩下美国总统伍德罗·威尔逊、英国首相劳合·乔治于法国总理乔治·克里蒙梭共同主持,这三个人也就被称为巴黎和会三巨头。三大巨头迥然而异的外交风格为各自赢得了不同的绰号,最后勉强签下《凡尔赛合约》。

猛虎总理——克里蒙梭

已经78岁的克里蒙梭在巴黎和会上一点都不像个白发老者,他从始至终保持着咄咄逼人的凶猛姿态。无论对德国近乎疯狂的报复,还是对赔偿金鲸吞牛饮的贪婪,在长达5天马拉松式的辩论中,他永远都在进攻。

关于对德国的惩罚不仅涵盖领土分割、殖民地剥夺、战争赔款、矿产掠夺,还硬生生扶植波兰复国。赔偿金方面他起手就要求法国分配58%的比例,基本连一口汤都不准备给美国留。这样凶悍的作风下,法兰西猛虎之名确实不虚。

狡狐首相——劳合·乔治

比起克里蒙梭的凶悍,英国首相乔治更像一个身段柔软的纵横家,他总能拉来一些谈判对手意想不到的外援,有时候是美国,有时候是日本,甚至连意大利都可以合作。英国离岸平衡的搅屎棍风格被他发挥的淋漓尽致,他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,避免法国成为新的大陆霸权国家。

最终英国毁掉威胁最大的德国公海舰队,拿到第二多的战争赔款,挡住了日本借种族平等对殖民地的发难,又在保障法国安全的前提下给他们埋了一颗大钉子。整个巴黎和会中英国收获满满,这个品行不佳的官僚无愧狐狸之称。

百灵总统——威尔逊

20世纪初的美国其实非常理想主义,那时候的总统威尔逊有点傻得可爱,三巨头中只有他是真的相信可以努力赢得永久和平。和会之前他组织很多地理学家、历史学家、政治学家共同研究各地区的经济,社会和政治事实。

这个研究小组交出2000份独立报告以及至少1200张地图,最终这些文件再精炼成14点和平原则由威尔逊通过演讲发表出来,这14点里充满了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色彩,不搞秘密外交、不搞军备竞赛、成立国际联盟等等。

然而两个现实主义的盟友狠狠扇了威尔逊一记耳光,他提出的14点和平主张最终沦为大国分蛋糕的刀子,即使在威尔逊牺牲本国利益的情况下也没能实现。于是美国没有在《凡尔赛协议》上签字,也没有加入国联,威尔逊总统大抵是三巨头中唯一怀有高尚信念的人,百灵总统的称呼吐槽机不觉得是种讽刺。扯淡完毕。

巴黎公社的领导者是谁?

发动并领导了巴黎公社的是以下四人:

1、列奥·弗兰克尔

(1844—1896),匈牙利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,巴黎公社主要领导人之一。1867年,参加第一国际巴黎支部,1870年,组织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法国支部,同第一国际的法国委员一起参加了巴黎的无产阶级斗争;5月,与其他37名国际委员先后被法国政府逮捕,以“组织秘密团体罪”受审。

2、路易斯·欧仁·瓦尔兰

(Eugène Varlin,1839年 - 1871年)是法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,革命家。第一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主席,1871年巴黎公社领导人之一。

欧仁·鲍狄埃

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第一次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。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,资产阶级政府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投降政策,激起广大群众的极度不满。1871年3月18日,巴黎工人举行起义,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,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权。3月26日进行公社选举,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

路易斯·查尔斯·德勒克吕兹,法国革命家、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,新闻记者。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参加者。因极力反对路易·拿破仑·波拿巴的统治而屡遭迫害、监禁和放逐。1871年3月26日当选为巴黎公社委员,历任外交、执行、军事等委员会委员。5月25日在指挥作战时牺牲。

巴黎圣母院男女主角?

男主人公卡西莫多

卡西莫多是当时社会穷苦大众的典型代表。卡西莫多从小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口,他是一个有着“几何形的脸,四面体的鼻子,马蹄形的嘴,参差不齐的牙齿,独眼,耳聋,驼背,难听而忠厚的声音”的可怜人,作者通过夸张的外貌塑造凸显出他的性格特点。

女主人公埃斯梅拉达

埃斯梅拉达是雨果笔下集真、善、美于一体的完美的艺术形象。她在小时候被吉普寨人从***母亲的呵护下偷走,流浪街头以卖艺为生,虽然饱尝人世的艰辛与苦难,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纯真、乐于助人的心。

1、女主角:爱斯梅拉达(E***eralda)

  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,靠街头卖艺为生。她天真纯洁,富于同情心,乐于救助人。她从内心的善良愿望出发对待任何人。她挽救了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的生命;她还不计前嫌送水给受刑时的卡西莫多;她对爱情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,丝毫不怀疑心上人的背叛,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他的坏话;面对克洛德的***,她宁死不屈。最后被教会、法庭诬蔑为“女巫”、“杀人犯”,并被判处绞刑。她的毁灭,是对封建专制残酷统治和教会邪恶势力的有力控诉,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***的追求。突出了当时教会、法庭的不负责任,以诬赖的方式,平息人民的愤怒。而作者则把爱斯美拉达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,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,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,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。

  2、男主角:卡西莫多(Quasimodo)

  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,雨果理想中“善”的化身,是雨果根据美丑对照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。他外表丑陋——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:几何形的脸,四面体的鼻子,马蹄形的嘴,参差不齐的牙齿,独眼,耳聋,驼背……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,受尽嘲弄,但内心崇高,是一个富有正义感、富于感情的人。他对爱丝梅拉达的爱慕是一种混合着感激、同情和尊重的柔情,一种无私的、永恒的、高贵纯朴的爱,完全不同于克洛德那种邪恶的占有欲,也不同于***弗比斯的逢场作戏。雨果通过这一形象,树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。这一形象还体现了善战胜恶,真诚战胜虚伪的理论。

  3、作品简介:

  《巴黎圣母院》(港译钟楼驼侠,台译钟楼怪人)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·雨果所著,在1831年1月14日出版的小说。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,内容环绕一名吉卜赛少女爱丝梅拉达和由副主教克洛德·弗洛罗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。此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、电视剧及音乐剧。

巴黎和会陆总长是谁?

巴黎和会陆总长是陆征祥。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的,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。

陆征祥(1871年6月12日-1949年1月15日)又名陆徵祥、陆子欣,上海人,原籍江苏太仓,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。陆征祥毕业于广方言馆、同文馆。他曾与清朝驻俄、德、奥、荷四国钦差大臣许景澄在驻俄使馆任翻译,随后一直在外交界服务。一战结束后,陆征祥曾代表中华民国率中国代表团赴巴黎参加和会。二战结束后,为了嘉奖陆征祥虔诚的宗教信仰和不畏纳粹强权的精神,罗马教皇亲自任命他为圣安德隐修院名誉院长。陆征祥晚年隐居于比利时圣安德隐修院,著有《回忆与思考》、《人道主义的会和》。1949年1月15日,陆征祥病逝,享年78岁,葬于圣安德隐修院。

陆总长是陆徵祥。

陆徵祥(1871年6月12日-1949年1月15日),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中国作为协约国的一员,是战胜国,被邀请出席巴黎和会。中国政府便派出外交总长陆徵祥、驻美公使顾维钧、南方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、驻英公使施肇基、驻比利时公使魏震组等五人为代表,组成中国代表团,并任命陆征祥为代表团团长。